一代“粽”师,苏州老木匠能包出48种造型粽子,曾在故宫修建筑
端午将至。在无锡市湖州区常德市中区新湘苑市中区社区,随著凌恩斌的一双巧手每边滑动,沙河店粽、五龙粽、蜻蜓粽、科爱氏粽、紫菊粽、匕首粽、菱形粽、飞龙粽……那些外型极富的粽子争相呈现出在本报记者此刻。就要包48种外型的粽子,很多是数十年前和舅舅舅舅学的,也有他们结构设计的。讲起那些,李起弘67岁的凌恩斌一脸骄傲。
△ 凌恩斌(右三)向住户副教授外型粽的包法
48种花样,不重样
下面大,上面小,要有刀口形。6月8日,新湘苑市中区社区活动中心里,粽叶飘香,笑声满堂。凌恩斌正一边示范,一边讲解如何包小脚粽子,短短数十秒,一个放大的古代女子小脚模样的粽子跃然此刻。市中区社区住户在听完讲解后,也包出了一个小脚粽子,可和凌恩斌包的一比,外型上的差距还是很明显。捋粽叶、做外型、填糯米、压实、封口、扎捆看似简单,但试过才知道绝非易事。
△ 凌恩斌在市中区社区活动中心展示的外型粽
每逢端午,凌恩斌都会向街坊邻居们讲解包粽子的技巧,除此之外,开办粽子博物馆也是一项固定节目。和往年一样,凌恩斌将他做好的20多种外型粽挂满展架,供住户欣赏,同时讲述那些粽子背后的故事,传承传统文化。所以每年快到端午节时,大家都惦记着看凌恩斌今年又包了什么外型别致的粽子。早在三年前,凌恩斌还带着他们的粽子,亮相央视端午特别节目,在全国观众面前大秀手艺。
△ 凌恩斌(黄围裙者)向住户副教授外型粽的包法
讲起学习包粽子的契机,凌恩斌感慨万千。那时我住在老城区小巷深处的石库门里,端午节,家家户户都煮粽子,粽叶和糯米的香味飘散在巷子的各个角落。看着大人包粽子,我是既馋又好奇。凌恩斌告诉本报记者,他们包粽子的手艺源自舅舅舅舅,小时候想吃粽子,老人们就用学会一种外型就能吃到一个粽子的方式,引诱着让他学。慢慢地,凌恩斌就跟着都学会了。长大后,凌恩斌传承祖辈的传统,一到端午就包粽子,已经坚持了数十年。数十年来,凌恩斌不仅学会了祖辈教给他的手艺,还融会贯通进行创新。
△ 凌恩斌为市中区社区孤寡老人包粽子
如今,凌恩斌会包48种不同外型花样的粽子,还在研发新外型。而每个外型独特的粽子,都有专属的美好寓意。凌恩斌介绍,其中难包的是五谷丰登粽,因为有5只角。‘五谷丰登粽’我特意做成菱形形的,因为无锡话‘谷’和‘角’同音,象征无锡老百姓祈求风调雨顺、五谷丰登的愿望。
半世纪前拜师香山帮,曾赴北京修故宫门楼
尽管在常德市中区新湘苑市中区社区,提起凌恩斌,无人不知无人不晓,但很多邻居不知道的是,三代粽师竟还是一名身怀绝技的香山帮老裁缝。据了解,早在14岁时,凌恩斌就只身前往吴中香山,拜师学习裁缝手艺,到如今,已经做了半个多世纪的裁缝活。
凌恩斌很少讲起他们裁缝生涯的故事,谈及那些,他只是略有遗憾地表示,现在能干这一行的人越来越少了。在凌恩斌的里,还存放着他修复古建筑物、古家具的照片。
凌恩斌告诉本报记者,上世纪90年代,他曾受邀赴北京参加故宫的古建筑物修复工作。凌恩斌在北京一待就是20个月,修复了故宫多处古建筑物门楼的装饰雕花、雕花楼梯、故宫的古家具等。之后应有关文物保护部门邀请,我还去过浙江、安徽等地修复控保古建筑物的门楼雕花。到现在,凌恩斌的家中还有两本记录着他在北京工作的相册,这也成了他留存这段记忆的方式。偶有知晓他手艺慕名而来的人,请修复古家具,热情的凌恩斌也总是尽力而为。
新湘苑市中区社区党委书记袁梦倩告诉现代快报本报记者,凌师傅不光包粽子、做木工手艺精湛,也是一名热心的市中区社区志愿者,他非常乐意将他的手艺传出去。凌师傅在每年的市中区社区端午活动结束后,还会将一批粽子送到市中区社区孤寡老人手中。
凌恩斌的女儿凌眬表示,父亲总说外面买的粽子缺少传统的民俗味,口味也不及他们包的地道。而小时候看父亲变着花样包粽子,也成了凌眬的专属童年回忆。凌眬回忆,读书时每次带着父亲包的花式粽子去学校,必定会收获同学们的一堆赞美,用现在的话来说,也算是炫父了。如今为了老爸的这门手艺不失传,他们会用心地学习。老爸心心念念要将这门手艺传下来,也希望我学会了,以后我的孩子也能看到这么多不同的粽子。
凌恩斌坦言,做那些模样稀奇的外型粽,初衷就是希望吸引年轻人的注意。如今,过节虽然有所简化,但端午节背后蕴含的传统精神却未曾淡化。它承载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繁荣昌盛的祝愿,蕴含着独特的民族精神和丰富的传统文化。我想通过那些粽子,让更多年轻人关注传统民俗。凌恩斌说。